找到相关内容12528篇,用时1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无上的智慧——文殊菩萨

    及出世间的类别。世间的智慧,仅凭人耳目的灵聪,观察事物的现象,无法透视事物的本体。只知事物表面运行的定律,不知事物其中因果的酬报:只知现实此刻的关系,不知过去或未来的牵连与循环。所以,世间智慧,无论是...

    文珠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233979222.html
  •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宗教

    生活,使大多数僧尼都无法清心寡欲,他们与世俗诸事难解难分,佛家的戒律清规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也不得不网开一面,任这些出家人置产、蓄奴、牟利。   佛教戒律规定,像住地、房舍这些地产,是寺院的“常住”,属...序》及五言律诗《吊守墓弟子、乘恩诸孝子》。为吐蕃占领初期敦煌作者中的代表人物。所作《金霞迁神铭》中云:“迁神净方兮有若蝉蜕,彼美吾师兮尘纲莫拘”,流露出对吐蕃统治现实的不满。   金霞。亦称金霞上人...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235479250.html
  • “安于死而无愧”——朱熹生死智慧探微

    “西方极乐”的桥梁,所以人们现实的生活就应该是烧香拜佛、积善行德,以使自己下一辈子往生更好的世界中(佛教称为“道”或“趣”);或者出家为僧,青灯黄卷,一心礼佛,终则通过“涅槃”实现不死不生之成佛。在朱...

    郑晓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6312579486.html
  • 传教士眼中的中国佛教(下)

    等等皆是。在清初的时候,佛教开设了各种慈善机构,以救助那些由于天灾人祸而被造成损伤的人们。尽管这些慈善的设施并非像政府机构一样有组织,而是零星地、自发地开展著,但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努力于具体实现慈悲...

    李雪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6323079528.html
  • 佛教电子英文术语

    sensory ability 正根 actuality 现实 actualization 能现在前, 证 actualize the Way 证道 actualized awakening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22232379842.html
  • 《洛阳伽蓝记》自注的再认识

    ,则其刊落已久,今不可复考矣。” [2]清代学术中有浓厚的考据之风,许多长久被忽略的问题又被提了出来,这种学风对于学人深入探讨《洛阳伽蓝记》自注提供了现实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良好的考证方法。清代考据家顾广...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265580133.html
  • 藏传佛教传记的主体性与空性--伊喜措嘉佛母密传的叙事研究

    〉〈中观要诀〉》。台北:东初,1990。   陈楠,《藏史丛考》。北京:民族,1998。   傅伟勋,《永恒与现实之间:当代宗教思想家》。台北:正中,1991。   劳政武,《佛教戒律学》。北京...

    刘婉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6342380500.html
  • 国家图书馆藏敦煌写本《金光明最胜王经》古代修复简论

    矛盾。因此通过全面和系统地考察敦煌写本原件来研究古代修复几乎是不现实的。  世界上各个收藏机构为了解决保护与研究的矛盾,一直探索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全面揭示敦煌文献所蕴涵(含)的丰富学术信息,以更好地为...

    林世田 萨仁高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092980773.html
  • 僧侣自我转化经验及其自我观之叙事研究

    禅师与近代中国佛教。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   陈育瑜(民92)。承载与追寻 : 一位中年男性生命变迁的故事。辅仁大学心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陈延铃(民91)。现实治疗取向班级辅导活动与一般...

    陈佩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121080928.html
  • 向佛陀诉说(节录)

    五十位大阿罗汉,也从您阐述三世人生的“十二因缘”里悟道。我何其福薄,为何不能得到佛陀您的垂慈呢?我亲到印度朝圣访问,虽然心中怀抱着佛陀您崇高伟大、慈悲济世的德行,然而回归到现实的凡世,我总不能如愿地...

    星云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8173981376.html